“截至2024年底,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管理資產總值超35萬億港元。香港地區已位列全球第二大跨境財富管理中心,僅次于瑞士。”10月31日,德勤中國在香港舉行白皮書《厚積新發:香港經濟轉型與機遇展望》媒體發布會,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歐振興介紹道。
數據顯示,2024年香港資產管理規模達35萬億港元,為本地生產總值11倍,跨境資金凈流入7000億港元,按年增80%。此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開表示,預計香港將在二至三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資產管理中心。
為進一步釋放“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”潛力,歐振興建議,香港可考慮將合資格投資范圍擴展至數字資產等另類資產類別,并帶動財富管理行業發展。此外,為助力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,德勤中國還建議開發針對高排放行業的專屬金融產品。
據了解,為全面支持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,德勤中國表示正式啟動“Hong Kong LEAP(勤躍香港)”戰略,宣布將在未來5年投入5億港元,并計劃創造約1000個高質量就業崗位。
香港可打造“內地培育、香港服務、全球市場”的出海新范式
香港有著“背靠祖國、聯通世界”的獨特地位和優勢,是對內地企業信用最為了解的境外市場,因此也是外資流入內地的門戶和內地企業“走出去”的前哨。
香港貿發局2024年調研數據顯示,93.9%的受訪內地企業明確表示,當前出海面臨市場需求不足、地緣政治風險、融資困難等多重挑戰,較2023年的83.9%顯著提升。2024年調研數據還顯示,77.2%的受訪內地企業表示會前往香港尋找所需服務以支援其國際業務。
主要為更好支持內地企業發展,歐振興建議,未來香港可以攜手內地打造“內地培育、香港服務、全球市場”的出海新范式,提供企業從技術驗證到海外落地到全鏈條支撐,推動更多高質量企業走出去。“香港還可以構建‘監控—預警—培訓’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,幫助內地企業在全球化運營中構建抗風險能力。”
面對記者關于“深圳豐富的產業創新資源如何借助香港金融資源做大做強”的提問時,歐振興表示,香港是連接內地與全球經濟的“超級聯系人”與“超級增值人”,深圳企業可以借助香港國際資本市場實現融資能力、品牌影響力和全球化戰略等多方面的提升。
他補充道,在政策方面,深圳當局已于10月22日推出《深圳市推動并購重組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或再融資,提升跨區域并購重組實施效率,拓寬資源整合范圍。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針對大型優質A股上市企業推出了方便其于港股上市的舉措和審批流程,顯著縮短了上市時間,幫助企業更快實現融資目標及加速業務擴張。
“我們非常期待深圳的專精特新企業來港上市。同時,‘A+H’上市模式有助于企業提升整體治理水平和市場價值,雙重監管要求會促使企業加強信息披露與治理機制,增強投資者信心。比如近期一些以‘A+H’模式在港上市的企業,其A股市場的流動性和估值都有所上升,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局面。”歐振興說。
建議開發針對高排放行業的專屬金融產品
為配合國家“雙碳”目標,特區政府力爭在2035年前將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,并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近年來,香港在金融領域不斷探索,并發行綠色債券等產品,助力區域經濟綠色轉型。
針對鋼鐵、水泥、化工、航運等“難減排行業”,德勤《白皮書》估算,在2030年前中國及亞洲面臨約9萬億美元的低碳轉型資金缺口。在發布會現場,德勤中國香港業務主管合伙人黃文標向包括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在內的媒體介紹,香港正通過三項重點行動推進綠色轉型。
“在轉型金融方面,香港正超越傳統綠色金融,構建一個連接標準、資金和信息披露的綜合政策框架,通過創新金融工具,香港正加快重點行業的脫碳進程;在碳市場方面,香港交易所推出了“核心氣候”國際自愿碳交易平臺,允許以港元和人民幣結算;在綠色技術方面,香港正加快航空和海運可持續燃料的研發,同時在建筑領域推進數字化設計和模塊化建造,以提供可復制的綠色城市解決方案。”黃文標表示。
黃文標還指出,香港在成為區域轉型樞紐的道路上仍面臨三大主要挑戰,但可以通過明確舉措加以應對。
首先,轉型金融標準仍存在差距,尤其是在行業覆蓋方面,這使得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評估風險和回報。黃文標對此建議道:“香港必須加快完善轉型金融標準系統,開發針對高排放行業的專屬金融產品,將資金導向可信的轉型項目。”
其次,碳資產仍缺乏足夠的可信度,使得這些資產無法實現充分的流動性和跨境透明度。黃文標認為,香港可以探索將CCER(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)與國際碳標準掛鉤的雙重認證模式,還可以建立碳資產跟蹤和評級系統,以提高透明度并增強投資者信心。
最后,綠色技術成本高昂,需要可持續的基礎設施投資。同時,技術升級帶來的減排成果往往難以貨幣化,導致投資回報與市場激勵機制不匹配。黃文標表示:“為克服這一問題,香港可以將燃料碳強度認證和建筑能效納入碳信用體系,從而釋放綠色技術減排的價值。”
|